奇秀百科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苏轼最后一首诗《庐山烟雨浙江潮》全诗词 解读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4-06 18:03:13    

苏轼;世称苏东坡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他是我最喜欢的诗人之一。

苏轼的最后一首诗,是年过6旬时写给儿子苏过的。

作为一代大文豪,一生行走官场的老人,在年老之际对他儿子没有长篇大论教诲,而是用短短四句话,寥寥的28个字送了一首诗而已。

下面我来解读这首诗:

《庐山烟雨浙江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庐山的烟雨充满了神秘,钱塘江的潮汐十分壮观,都值得去踏足观赏,此生不去欣赏一定会留有遗憾。可是,当我们真正站到了庐山脚下,来到钱塘江前,观赏到了这烟雨蒙蒙,澎湃潮水的景象,却没有我们想象中特别的感受,它们,也只是庐山烟雨与钱塘江潮而已。

少年时,读这首诗时,觉得苏轼越老越不会写诗了,曾经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哪一首不是大气潇洒,朗朗上口的。而这首,第一句竟和最后一句是一模一样,背起来全然不费功夫;青年时再读它,还是不喜欢,感觉有不思进取的消极成分在里面;待到中年时再读,才真正体会到苏轼不同的人生境界,充满了禅理,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庐山烟雨浙江潮》这首诗是苏轼行走一生的感悟,是一代大才子在繁华落尽后,看见的生命脉络,简短干练,安静美好,充满理趣。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在这人世间,太多美好的东西让人向往,人们对自己向往却没得到的事物,总是有着一种莫名的执着,一生都在追寻,以为有一天我们得到或实现了某些愿望,人生就圆满了。而对于没有得到的,则一生都充满遗憾。苏轼用一句“未至千般恨不消”来表达这种遗憾的心情,太贴切了。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当我们看到了烟雨的飘忽聚散,江湖潮起潮落之后发现,最后风景还是那个风景。风幡不动我心妄动尔,仅此而已……苏轼在经历过宦海风涛,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坎坷之后,写出了“到得还来别无事”的禅语,表达出了一个人由妄念躁动之后,感悟到的恍然超越,豁然达观的思想境界。

年轻时或多或少有些执念,认为一些地方一定要去,有些美景一定要看,有些梦想一定要实现,但是真的见到了自己想见的风景,经历了种种坎坷,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往前看欲望前面还是欲望,贪念和虚荣互相锁紧了喉,而再回头看,发现得到的东西不过如此,当初的执着只是过眼云烟。

写这首诗时,苏轼刚刚结束被流放的生活,而他的儿子苏过即将去做官。苏轼希望儿子未来面对社会当中的喧嚣和各种诱惑的时候,能够保持平常心,随遇而安,不要抱有太多的执念,不要被太多的东西所牵绊,所奴役。

是人总会有攀比的心态,想要保持平和实在是太难,多少人为了心中的那份执念,做了很多不该做的事,伤了许多不该伤的人。在这个过程当中,丢失了多少善良的本性,忽略了多少身边的可贵。

禅宗史书《五灯会元》中,高僧曾把入禅分为三个境界,一个境界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个境界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个境界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当大彻大悟以后,我们发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那么见与不见有何不同,生命之旅又有何意义呢?

我想用苏轼的这首诗来说,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这些美景都是单纯的靠想象感受不到的,世间美好和丑恶只有我们亲眼见到,亲耳听过,亲身感受过之后,那感悟才能润物细无声般的融入我们的内心,在消无声息当中,提高我们的见识和分辩力,不至于看到小河就当成汪洋大海,遇到小沟就以为是万丈深渊……这就是一个人的眼界和格局的不同。

所以苏轼是用一生经历在告诉我们: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人生本就是一场旅行,途中有高山也有低谷,有美景也有疮痍……无论如何,每个人看到的山水,都与别人看到的不完全相同,一路走来美的丑的都是风景,既然如此,何不坦然面对一切,放下心中的执念。活好当下的每一分钟,欣赏属于自己的每一段风景……

这就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