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秀百科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小年最有名的诗词大全,哪首诗里的小年和你那里是一样的?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7-04 15:40:09    


第1首 明朝林光《小年》

甲子春侵腊,燕京又小年。

儿童欢礼灶,箫鼓闹喧天。

数九晴看柳,书空仰羡鸢。

此身吾自有,富贵乃浮烟。

这首诗写的是北方的小年。“儿童欢礼灶,箫鼓闹喧天”写出了小年的热闹,可知当地过小年的习俗有祭灶和吹箫打鼓等。最后一句“此身吾自有,富贵乃浮烟”点名主旨,时光如梭,珍惜眼下,珍惜健康,名利都是过眼云烟,这种平和的心态值得学习。

第2首 文天祥《小年》

燕朔逢穷腊,江南拜小年。

岁时生处乐,身世死为缘。

鸦噪千山雪,鸿飞万里天。

出门意寥廓,四顾但茫然。

上首是明朝北方的小年,这首是宋朝南方的小年。

文天祥是爱国志士,此诗没有写小年的习俗和热闹景象,没有一丝欢快之情,却满是沉重和压抑。

因为此时文天祥被俘囚禁于燕地,他自知时日无多,但透过“岁时生处乐,身世死为缘”可知,诗人表示自己绝不会屈服和投降,大义凛然,以诗明志,真是铮铮铁骨真汉子!

再逢小年,读爱国志士之诗,其铮铮铁骨、不屈精神万古流传,令人赞叹!

第3首 宋朝吕蒙正《祭灶诗》

一碗清汤诗一篇,

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

乱世文章不值钱。

吕蒙正曾考中状元,北宋初期任宰相,为官公正、知人善用、宽厚正直,宋太宗曾评价道:“吕蒙正气量,我不如也。”

这首诗作于吕蒙正未发迹时,用语明白如话,饱含讽刺之情。当时正值五代十国军阀割据,战火频繁,民不聊生。当时各地都在用兵,书生无用武之处,读书人无处安身。

兵荒马乱中,吕蒙正母子俩相依为命,居住在寒窑,恰逢小年,连祭灶之物都没有,只有清水一碗,故他写道“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但玉皇会管人间这些纷杂吗?透出满满全是文人的心酸和无奈。

第4首 宋朝陆游《祭灶与邻曲散福》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

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

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

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

这首七言律诗作于陆游晚年,过小年之时。此诗写祭灶神、邻里友好、敬老之景,当时情景历历在目,显露出作者安于清贫、优雅度日之情。

第5首 宋朝《祭灶》

时届腊月二十四,

灶君朝天欲言事。

酒糟涂灶醉司命,

男儿酌献女儿避。

这首诗作于宋朝,作者已不可考,写的是宋朝南方祭灶之情形,通过此诗可见祭灶是男人的事,女人需要回避。

第6首 清朝《吃灶糖》

岁暮方思媚灶王,

香瓜元宝皆麦糖。

粘口何需多如此,

买颗先命小儿尝。

这首诗作于清朝,作者也不可考。小年历来有送灶王,用糖黏住灶王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

此诗则不以为然,认为无需多此一举,故“买颗先命小儿尝”,读来感觉含有“敬天不如珍重身边人”之意。

第7首 清朝《跳灶王》

年关催人诸事忙,

乞儿结伴扮灶王。

敲竹歌噪门前舞,

赏钱好言禀玉皇。

这首诗写的是清朝当时乞儿“扮灶王”,打板、唱歌乞赏钱之景,读来很有画面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到当地过小年的习俗和情形。

第8首 唐朝元稹《使东川 汉江上笛》

小年为写游梁赋,

最说汉江闻笛愁。

今夜听时在何处,

月明西县驿南楼。

人生百态,这首跟前几首不一样,是客居他乡之小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真是写透了游子逢佳节之情。元稹这个小年因为客居他乡,故而“闻笛愁”,这种乡愁恐怕每位游子都曾体会到吧!

最后一句以景代情,情景交融,读来令人回味。

第9首 宋朝范成大《祭灶词》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范成大是著名的田园诗人,这一首也可以看作是田园诗,记述了小年祭灶当日的风俗民情,是当时祭灶之“历史书”。

这首诗纯用白描手法,无渲染,无夸饰,诗人采农家语入诗,生动活泼,幽默风趣,有民歌之风。

第10首 宋朝刘克庄《岁晚书事》

门冷如冰尽不妨,

由来富贵属苍苍。

谁能却学痴儿女,

深夜潜烧祭灶香。

这是刘克庄《岁晚书事》10首中的一首,这10首诗写的都是年末情景,本诗写的是小年“深夜潜烧祭灶香”之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