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句耳熟能详的诗句,作者就是张九龄。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玄宗开元年间尚书丞相,诗人。
他在作为丞相的时候只要有这样三个功绩,他的才华不仅仅体现在诗词歌赋上。
开元四年秋,他因为与姚崇发生矛盾冲突,就以秩满为辞,去官归养。张九龄回到岭南,住了一年多时间。他并不闲居,而是想为家乡办点实事。甫到家中,便向朝廷状请开大庾岭路。
稳固“开元盛世”
唐玄宗时期,唐朝虽处在全盛时期 ,但却又隐伏着种种社会危机。张九龄针对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
话说张九龄在当宰相的时候很会看人,有一次安禄山来到殿中给张九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印象也直接影响到了张九龄对安禄山日后动向的判断。
在开元二十一年的时候,范阳节度使张守圭派遣安禄山到朝廷呈送奏折。
当时,中书令张九龄宰相接见了安禄山。张九龄看到安禄山,皱皱眉头,觉得这个青年人,满身都是一股桀骜之气。
一般人受到宰相接见,或者是一脸谄媚,或者是全身颤抖。可是安禄山呢?鞠躬行礼之后傲然站立,似乎张九龄就是一个小吏一般。
张九龄看了张守圭的奏折,放下了。奏折上都是一些惯常公事,张九龄对这个送公文的安禄山比较感兴趣。
于是,张九龄就和安禄山唠起了家常。安禄山回答非常简洁,当听到安禄山说起自己四个人就擒杀契丹四十人的时候,张九龄仔细观看安禄山的脸色,竟然没有一丝的变化。
一般人在讲述自己光辉历史的时候,难免会有压抑不住的兴奋和骄傲,可是安禄山没有。
张九龄就觉得安禄山这个人太可怕了。等到安禄山退下之后,张九龄就和朝中另外一位宰相裴光庭说,安禄山这个人,心思缜密,胸有城府,以后保不定就会祸乱幽州啊。
可惜最终张九龄还是因为奸臣的诬陷,被迫下了岗,罢官归乡。
脱离了政治的张九龄在诗词的道路上,一日千里,最终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