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对“出洋相”一词的解释是:开玩笑;出丑。
那么,“出洋相”这个词是怎么来的,有哪些趣闻呢?
据说清朝光绪年间,清帝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海外狂潮。俗话说:“你先得月,太阳底下的花草树木容易生春。”清朝的朝廷官员利用职权找借口出国,借此抬高自己的地位,彰显自己的荣耀。因此,时机成熟时,出国的风就像一个平浪,从地面升起,有发出很大噪音的趋势。
然而这些一个个出国的朝廷官员,看似见多识广,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实则目光短浅,愚昧无知。他们一踏入耀眼的西方世界,总是出洋相。
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北洋大臣李鸿章访问英国伦敦时,曾瞻仰英国已故戈登将军纪念碑。戈登健在的家人非常感激,特意送给他那只在各地的狗狗比赛大会上获得一等奖的珍贵狗狗。
谁知道,几天后,戈登一家收到了李鸿章的感谢,回到了柬埔寨。内容是:我很感激我的好意,但是我老了,不能多吃了,很享受难得的味道。我很高兴被这些稀世珍宝所感动,并有幸吃到。
你七十岁了,一般叫老。吃着吃着,搅动着脸颊,咀嚼着,觉得吃着很费力。据谢柬埔寨介绍,洋人赠送的稀有小狗已经成为李鸿章大人的肚子。在有爱护动物传统的英国,这引起了当地动物保护组织的极大不满,并提出强烈抗议。当地报纸一片哗然,闹了一阵子,就当笑话传了下去。
另一个出丑的代表人物是当时清朝驻英使馆的崔公。这个人一直贪财,他的家人因为偷酒馆的毛巾而臭名昭著。更有甚者,为了赚取额外收入,崔公甚至让妻子给英国大使馆所有外交人员洗衣服等东西。洗完衣服后,她在使馆内外晾晒,并将脚布公然挂在使馆正门前。
英国人看到那长长的白布在风中飘动,都以为有葬礼,于是赶紧派人去看望慰问,后来才知道原因。这一事件让清廷驻英使馆尴尬又难堪。西方记者曾经把这些场景拍下来,刊登在当地报纸的头条上,成为清朝的大丑闻,成为笑柄。
……
从上面提到的史实中,我们可以看到晚清政府和官员是多么的腐败,固步自封,骄横跋扈,闭门造车,谈笑风生。难怪当时的外国人真的看不起中国人!
这些不光彩的丑闻和笑话都出在所谓的北洋大臣、驻英使节等朝廷命官和政府官员身上。就这样,人们约定俗成,并称出国官员的这种失态为“出洋相”。
随着时代的发展,“出洋相”一词的含义也扩大了。现在人们把无知或疏忽造成的笑话称为“出洋相”。
眼瞅着,这个“傻子”真的是越来越大了!
这就是“出洋相”这句话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