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马慧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强化理念引领是高校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关键课程作用的重点。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部署要求,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立德树人”目标理念、“以生为本”过程理念、“大思政课”建设理念对思政课的引领作用,讲好思政课,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强化“立德树人”目标理念引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我国高校需要思考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强调了“立德树人”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中心地位,为我国高校培养人才指明了方向。无论时代如何更迭,立德树人始终是我国高校的核心使命,亦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因此,高校应在人才培养问题上“溯本求源”,强化“立德树人”的目标理念引领。具体而言,一方面,需更好地调节现有的课程结构,在发展各类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在发展各类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提倡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因子,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中的协同效应。另一方面,通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课程体系建设提供资源配置、经费投入、人才支撑等方面的保障,推动学校的思政课成为重点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为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重点学院。概言之,高校要强化“立德树人”目标理念引领,在具体的人才培养实践中进行合理规划,并有的放矢地落实,真正落实好立德树人工作。
强化“以生为本”过程理念引领。随着时代发展,高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愈加被强调,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愈加重要,大学生地位愈加被重视。高校在教育规划中,应强化“以生为本”过程理念的引领,添加更多的人文关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聚焦、服务大学生,促使大学成长成才。一是将大学生置于第一位。要始终坚持“以大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大学生的道德需要、知识需要、健康需要、审美需要等各类正当需要,以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为落脚点,激发大学生在高校思政课堂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而帮助大学生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培养自身个性、更好塑造人格,促进自身健康成长成才。二是高校思政课需将大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诗意地描绘共产主义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完整的人”即“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当然,自由发展并非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盲目推崇与纵容,而是要充分尊重大学生个体的地位与价值,为大学生的独立与自由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因此,高校思政课要摒弃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价值,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大学生作为个体真实、全面的本质,推动大学生实现真正的自由全面发展。概言之,高校应强化“以生为本”过程理念引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找到培养人才的正确方向,引领高校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关键课程作用。
强化“大思政课”建设理念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大思政课”强调了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意味着内涵式发展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点方向。因此,育人主体首先需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的建设,促进“大思政课”建设理念的形成。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作出系统谋划和部署,为发挥思政课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点亮明灯。强化“大思政课”建设理念引领,一是高校重视。高校是思政课建设的主场域,高校要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充分整合校内资源,优化校内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的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作用,齐抓共管,推动“大思政课”建设理念入脑入心。二是教师重视。“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教师要注重提升自身素养,并建立职业认同感、职业使命感,激发立德树人情感动力。完善激励机制,构建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思路方法,提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三是地方重视。各地要积极贯彻落实思政课建设相关政策,开展丰富的学习活动,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入脑入心,抓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完善评价体系,促成各个地方形成“全国一盘棋、各地百花齐放”大格局。四是社会重视。通过优秀榜样激励、坚强意志感染、高尚品质熏陶、良好习惯带动等形式,呼吁社会重视思政课教育,为高校思政课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 苏宇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