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秀百科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反清复明成功了吗(郑经西征——“反清复明”最后的失败尝试和垂死挣扎)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31 08:04:38    

序言

公元1674年,抗清名将郑成功之子郑经与三藩相互勾结,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率水陆军近万人横渡台湾海峡西征,先后攻占潮州、泉州等广东福建沿海城市。

这场战争从1674年持续至1680年,史称郑经西征,然而这次西征并没有对清朝统治产生实质性影响。

多数时间里,郑氏集团固守在闽南粤北的几座城市据点,无法向内地挺进一步。

说到底郑经西征不过是南明残余势力的垂死实践,根本无法撼动时局,最终不得不面临败退台湾的现实,三年后清廷派大将施琅反攻台湾,郑氏集团被彻底消灭。

西征的背景

话说在1664年,郑经率领郑家军渡过台湾海峡抵达台湾,并继承父亲郑成功的政策,分配诸镇垦荒,寓兵于农,仿效明朝旧制建立六部等行政管理体制。

此时的清朝正忙于肃清大陆反清复明残余势力,巩固其中原统治地位,无暇东顾,郑经得以趁此空档时间在台湾大力发展生产。

台湾本身属于亚热带气候,湿润多雨,土壤肥沃,他们发动百姓栽种五谷,插蔗煮糖,修埕晒盐,很快就建立了完整的农业生产体系。

而且台湾是连接南洋与东亚的海上枢纽,交通便利,外贸发达,郑经借此兴造船舰,装载货物,兴贩各国,日本、英国、西班牙、荷兰都是重要贸易伙伴,英国人还经常帮助郑军训练炮兵。

史料记载:

“台湾日盛,田畴市肆,不让内地”。

可以看出郑经在台湾的小日子过得还是不错的,而且仗着海军实力强大,对清廷充满不屑。

1667年到1669年,清廷两次派人到台湾招安,郑经提出加入清朝的朝贡体系,不剃发、不登岸,仿效朝鲜成为清朝藩属国。康熙指出:

“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

这相当于驳回了郑经提出的仿效朝鲜例的请求,因此台湾收复一事暂时搁浅,此时郑经的想法还只是偏安海外,反清复明根本没有的事,然而一件事情的发生改变了郑经的战略方向。

1674年盘踞在云南、贵州的平西王吴三桂提出“兴明讨虏”,联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举兵反明,史称三藩之乱。

这场动乱打了清廷一个措手不及,除了云贵,其他省份如四川、湖南、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湖北、河南等均纷纷响应,长江以南大片地区沦陷。

眼看着清廷乱成一锅粥,郑经内心那颗早已熄灭的小火苗又重新燃烧起来,作为明朝国姓爷(郑成功)的后代,反清复明没有谁比他更有资格了。

最主要的是,三藩之乱前夕,耿精忠就派人联络郑经,请求他出兵协助,换取的条件是福建东南沿海直接划给他。

这样的好事谁不占谁是傻子,有了耿精忠的许诺,郑经自然横下心来赌一把,于是一场西征大计拉开序幕。

西征大乱斗

1674年5月,郑经率舰船近百艘,军队一万人从台湾出发,抵达厦门,稍作休整便致信耿精忠,要求他履行承诺,将漳州、泉州交给自己。

可谁承想耿精忠翻脸速度比翻书还快,回信就一句话:“世蕃来甚善,可分地自战可也。”白话翻译过来就是哪凉快哪待着,老子可没空管你。

其实耿精忠这么做出于两点考虑:一是嫌弃郑经兵力太少,全岛精锐不过一万,就这么点人拿什么和清廷斗,自己实在是高估了郑经。

二是三藩起兵进展太过顺利,郑经到来时,耿精忠已经拥有整个福建,以及粤北、浙江等地区,志得意满的耿精忠认为已经不需要靠割地来换取支持。

不过这可把郑经气得够呛,堂堂国姓爷的后代怎么可以被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呢?

于是郑经就地占领海澄、同安,干脆赖着不走了。耿精忠本以为客气一下,郑经就撤了,谁承想还蹬鼻子上脸,于是就以断绝和郑经贸易作为报复,双方开始交恶。

不过耿精忠平日贪敛腐化,暴虐百姓,导致很多人前来主动依附,泉州、漳州、潮州陆续倒向郑经。

耿精忠见郑经声势高涨,决定用武力夺回泉州,但是却被郑经部将刘国轩击败,耿精忠见武的不行,那就来文的吧。

1675年初,耿精忠履行约定,提供5艘战船给郑经,并以枫亭(今仙游县枫亭镇)为界,北方属耿精忠,南方属郑经,双方才停止斗争,反正地盘划给你,战船也拨给你,你就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待着吧。

不过郑经是个不甘心的主,与耿精忠和解之后,他打算率部南征粤北,从1675年6月至1676年,郑经两度击败广东尚之信,攻陷漳州、潮州等地。

尚之信被迫与其签定城下之盟,把惠州割让给郑经,此时郑经已经拥有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四座首府以及福建、粤北大部海岸线。

不过郑经打了一圈发现附近已都是盟友,已没有清军的领土让他夺取,这就让他的反清复明计划进入瓶颈。

1676年5月,耿精忠打算与吴三桂联合进攻江南,征召汀州总兵刘应麟出师,刘应麟不愿派兵,暗中联络郑经,表示把汀州献给郑经。

就这样,在盟友与地盘之间,郑经选择后者,耿精忠得知郑经拿下汀州,简直恼羞成怒,自己在前面顶着清军进攻,盟友却在后面捅刀子,于是停止北上,率大军调头攻打郑经,郑、耿同盟再次破裂。

正当郑耿窝里斗得热闹时,守在一旁的清军调集大军从浙江南下,趁三藩力量空虚,攻破仙霞关,一路南下,转眼间抵达福州城下。

此时的耿精忠腹背受敌,北有清军,南有郑经,不得已下,耿精忠只好向清朝投降。少了耿精忠的缓冲,郑经只能直接对抗清军主力,他先派3万人进攻福州。

可惜八旗铁骑可不是耿精忠的战五渣,清军水战虽不在行,但陆战却是杠杠的,不久郑军在乌龙江被击败,其他领地也相继失守,郑经只得退回厦门。

此时他才意识到没有耿精忠的旗帜,自己的西征之路也走到头了。

在此后一年多时间里,郑经试图坚守厦门,并不断派出将领攻打福建、粤东、浙南沿海的岛屿。

虽然在争夺战中有所成果,但并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相反却陷入无休止的战略僵持,清朝将领赖塔致信郑经称,如果郑军肯退守台湾,则“本朝何惜海外一弹丸之地”,许诺郑氏可永据台湾:

从此不必登岸,不必剃发,不必易衣冠。称臣纳贡可也,不称臣,不纳贡亦可也。以台湾为箕子之朝鲜,为徐福之日本。

经过多年的征战,郑氏集团的财务已经严重透支,军队又缺乏补给,再加上清廷实施迁界令,切断郑氏与福建的贸易往来,沉重打击其海上贸易。

综合考虑之下,郑经只得放弃东南沿海的所有据点,于1680年初率部返回台湾,轰轰烈烈的六年西征最终以失败告终,从此反清复明再无实质性举动。

西征的影响

郑经西征是反清复明的最后一次努力尝试,经此一战,郑氏元气大伤,从此只能龟缩于台湾岛内,再无斗志和能力与清廷抗衡。

这场战争也充分暴露郑经的短视和狭隘,只顾眼前利益,而无大局观念,导致清军渔翁得利,坐收战果。郑经的母亲董夫人责备道:

“七府连败,二岛亦丧,皆由汝无权略果断,不能任人,致左右窃权,各树其党。”

郑经被批得无言以对,事后又致信清军要求留海澄为互市地,但遭到福建总督姚启圣拒绝,1681年郑经在忧郁中病逝,在他死的两年后,清军大将施琅成功收复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