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一头连接着新质生产力培育,一头连接着新消费需求,在当下,场景创新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根据成都市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全市33个相关单位共围绕养老、医疗、建设、安全、文旅、交通、消费、物流等领域发布了417个创新应用场景需求,88个创新应用场景供给。
数据背后,是越来越多的“科幻场景”在成都变为“产业实景”。
在成都,从养老陪护机器人在养老社区里“实战验证”,到“无人机警员”在高速上空快速缓解交通拥堵,从无人驾驶的智能游船在鹿溪河上测试迭代,到无人机送外卖、通航低空赏花、机器人代客摄影等新兴消费场景涌现……毫无疑问,场景创新已成为成都“育产业、促消费”的重要抓手。
在进一步推动场景创新工作中,成都明确将在高新区、天府新区、东部新区三大城市新区展开场景政策创新先行先试,为全市场景政策创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目前我们三个新区均已印发出台相关政策文件。”4月15日,在成都市“城市新区场景政策创新先行先试”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发展改革委总经济师张实睿表示,下一步将结合三个新区的试点推进情况,适时扩大试点范围,向具备条件的其他区(市)县推广。
4月15日,成都市发改委召开成都市“城市新区场景政策创新先行先试”主题新闻发布会
制度性创新设计政府投资项目
推动场景应用从“可选项”变为“必答题”
城市新区在场景政策创新上的先行先试,最为明显的体现就在政府投资项目的“科技篇”中。对此,在发布会上,成都高新区发展改革局局长王磊拿出了一组数据。
“我们将‘科技篇’需求作为政府投资项目前置条件。”王磊介绍到,在高新区,政府投资在决策阶段,总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须通过技术可行性、产业带动性评估,且新技术投入占比原则上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5%;实施阶段,根据科技创新能力择优定标,加速新技术、新产品落地;竣工后,90天内开展绩效评价,确保实效与示范性。
在此标准下,作为“科技篇”政策试点项目的新川博物馆,项目总投资约8.2亿元,其中,“科技篇”拟投入约5千万元。王磊表示,力争通过场景创新带动技术验证、模式创新和产业集聚,将新川博物馆打造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事实上,这是成都重点推动城市新区在政府投资项目“科技篇”制度上大胆创新、先行先试的一个缩影。
成都市发展改革委总经济师张实睿解释道,整体上看,通过政府投资项目立项、评审等环节上的制度性创新设计,要求项目业主按项目总投资的一定比例去刚性地谋划嵌入新场景,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首试首用创造条件。
但同时,为分层级、有侧重的进行政策试验设计,避免“一刀切”问题,基于区域发展阶段与工作特点,成都组织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成都高新区在上述制度上先行先试,为全市场景政策创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目前我们三个新区均已印发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张实睿表示,将及时总结评估三个新区场景创新政策先行先试成效并适时推广,“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日趋丰富的政府投资类项目场景需求。”
作为“科技篇”政策试点项目的新川博物馆
四川天府新区口腔医院项目
健全“场景创新与招商引资”双向赋能
丰富成都场景创新“方法论”和“工具箱”
如何为技术找场景、为场景寻技术?
就在今年3月,在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加挂上“成都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牌子,新设立“场景创新部”,组建专业力量进行实体化办公。
对此,张实睿表示,成都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成立以来,已有不少的科创型企业主动上门展示场景供给能力,提出具体的场景需求,市投促部门招商中心也与中心双向奔赴。
“我们投促部门招商中心的同志在实际工作中感到,不少待招引的目标企业特别是科创型企业,除了政策资源的诉求,往往都附带了为他们的产品提供落地场景的期望。”张实睿坦言,面对这样的情况,两家双向奔赴,重点围绕待招引企业的场景诉求开展合作。
例如,投促部门定期向成都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推送待招引企业的具体场景需求,中心将依托前面介绍的全市体系化、全覆盖的场景创新工作力量,把具体诉求分解到具体的行业部门、区(市)县、市属国企,推动相关单位尽可能地满足企业诉求。
这体现在实践中,成都正聚焦打造一批集中连片的新场景应用展示区域及具体典型场景案例,“以点带面”推动场景创新。
“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集中展示应用,我们城市新区同样责无旁贷。”张实睿补充道,眼下高新区的新川机器人公园、天府新区的科创生态岛已初具雏形,东部新区也在全力围绕世博园、世运会打造“低空+”的新场景。
“我们强化应用实效,探索‘评定分离’招采模式,确保技术产品与需求精准对接。”四川天府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刁义提到,天府新区在前期发布了2025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区域首批科技创新应用场景,目前已落地人工智能安防预警、新能源供给、低空文旅娱乐等一批场景,引入无人驾驶接驳车、秩序巡逻机器人等10余个创新产品,初步打造形成集中连片场景。
成都市简州新城消防战勤保障中心项目
完善项目评估体系
全力服务三个新区“科技篇”政策落地落实
目前,成都市的三个新区都发布了各自的政府投资项目“科技篇”政策。
以东部新区为例,在发布会上,成都东部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杨敏表示,作为成都最年轻的新区,东部新区探索制定了政府投资项目“科技篇”的“1+2”政策体系,即一个工作推进机制和工作指引、评审办法2个配套文件。
其中,因地制宜设立空港新城+低空经济、简州新城+智能制造、未来医学城+医疗健康、智慧城市+社会民生(智慧管理)4个工作组,分别负责挖掘产业园内及相关领域政府投资项目应用场景资源。而在评审办法中,突出需求精准性、方案可行性、资金合理性、“科技篇”投资占比等关键因素。
路径明确,如何推动政策先行先试、推动科技成果在场景应用落地?
对此,成都市科技局总工程师申林表示,开放并指导新区用好全市科技评估专家库,为项目评审、验收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支撑;指导新区建立产品技术目录库,完善项目评估体系、同步优化评估方法。
同时,围绕场景需求部署创新研发。具体而言,就是按照“需求导向、企业主体、产业结合”思路,以技术创新研发项目、成果转化示范项目和“揭榜挂帅”科技项目为抓手,会同场景供给单位共同梳理技术需求、共同设计研发任务,支持企业攻关形成创新产品,同时协同配置场景资源和科技资源,推动攻关成果快速在场景应用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成果对接转化活动。申林表示,成都市科技局将会同相关单位深度挖掘场景侧科技需求,持续举办“科创天府.智汇蓉城”成果供需对接转化系列活动,搭建技术产品和应用场景对接平台,为好场景找好产品、为好产品找好市场,为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提供更多机会,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在蓉转化、更多项目在蓉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