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秀百科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双春闰月忌上坟"?请不要再转发了!专家解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9:53:00    

2025年

有两个立春,俗称双春年

又多了个闰六月

于是网上流传

“双春闰月清明不上坟”

是真的吗?

如果违背这个所谓的传统禁忌

会有“祸事”、“对老人不好”吗?

今年清明到底能不能去祭扫?

↓↓↓

答案是否定的


“双春”常有,别让谣言乱了乡愁


“双春闰月,磁场敏感,易扰动家宅运势,故有忌上坟之说”“双春气场波动大要谨慎”……记者注意到,2025年春天,清明节前,这些谣言在网络上大批量流传,让不少人心生疑惑,不少中老年人屡屡在微信群中转发,互相“提醒”。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施爱东介绍,双春年、无春年、闰月等,都是传统历法中的常见现象,也是古代太阳历和太阴历的错位与融合的结果。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双立春”即指农历一年中,年初年尾有两个立春,“双春年”的出现意味着前后有一年没有立春,也被称为“无春年”。

“双春闰月不上坟,既非传统,也非习俗。”施爱东说,“从来没有任何历史记录显示,双春加闰月出现的时候,不宜上坟祭扫。事实上这也不具备可行性,因为闰月一般四年一次,往往也会伴随双春,如果不能祭扫,岂不是古人每隔几年就有一年不能祭扫?过去现在,都没有这样的现象。”


真相需要时间去验证,而谬误流传只需要一条谣言,还要花费无数精力去辟谣。施爱东说,“谣言流传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一般人不会纵向比较,或者缺乏相应的知识,觉得双春、闰月这样的现象很罕见,这就为谣言提供了土壤。


值得注意的是

还有许多看似传统的习俗

其实远不如人们想象得久远

比如上坟烧纸


施爱东说,“许多人认为不让烧纸是不尊重传统习俗,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烧纸这个传统习俗形成的时间其实很短,在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里,纸是珍贵的物品,古代流传着许多读书人没钱买纸、在地上练字的故事,就可见一斑。有记录显示,烧纸钱的现象在魏晋时代才出现,但到唐宋仍不普遍,可能到了明清时代,才渐渐成形。所以习俗本身,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习俗不能改’这种想法,本身也不符合习俗发展的规律。”


郊游踏青,古人原本不扫墓


阴历是月亮的轮回,阳历是太阳的轮回,阴阳合历,构成了中国人独有的时间轮回和节气记忆。而清明,则是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融合的节点。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论语》中,孔子理想的生活,恰恰是清明前后的暮春时节。“在最初,清明是人们踏青、郊游的时节。”李安纲说,“也是在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寒冷季节之后,人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在古代,和清明接近的还有两个特殊的节日,上巳节、寒食节。上巳节是农历三月初三,距离清明节不过三五天,同样也是踏青郊游的节日,王羲之的《兰亭序》记录的,正是晋代文人在上巳节郊游踏青的场景。


寒食节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源于古代春季禁火,也有人认为源于介子推传说。施爱东说,“寒食节最初只是禁火、吃冷食,后来才有了祭祀、扫墓的文化习俗。事实上,在更久远的时代,人们是不扫墓的,因为没有墓可扫,汉代学者认为‘古不墓祭’。封土成丘的习俗,在春秋时代才开始出现,随后也渐渐有了祭扫的习俗,到唐代为盛。”


文化传承,无关禁忌与磁场


清明节在三月初,上巳节为三月初三,而寒食节则在冬至后105天,一般也在三月初。唐宋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巳、寒食两个传统节日,逐渐和清明融合一体,诸多民俗也渐渐融合,清明具有了踏青、沐浴、祭扫等多重文化内涵。


“寒食节吃冷食,在古代卫生条件不发达的情况下,容易致病,所以这种习俗慢慢淡化,而祭扫的风俗则融合到清明的风俗中。”施爱东说。


“在今天,古代的等级制度已经消失,但其背后的文化内核仍然流淌在中国人的血脉中。”运城学院教授李安纲说,“这些文化内核,是情感的寄托,生命的教育。清明的祭扫即这样的仪式,在这样的仪式中,找到情感的寄托,将生死之间中断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方式重新连接起来。”


无论是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太阳太阴历法的调和互补,还是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都和禁忌、磁场等无关。


运城学院教授李安纲认为,清明踏青和祭祀的传统,不应该被迷信、谣言裹挟和影响。“清明处在暮春季节,山林里树木生发,大地上百草丰茂,在缅怀先人的仪式中,迎接新生、走向新的未来。尤其在城市化的今天,人们离开家乡,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有这样的机会回到故乡,重温儿时的记忆,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今年清明

各位坊友会去踏青扫墓吗?

来源:新闻坊综合自新京报、江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