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秀百科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擦亮“千年瓷都”这张靓丽名片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23:27:00    

走进“千年瓷都”景德镇,充满开放与活力的热烈气息扑面而来:

“市面”见繁荣。各类集市热闹非凡,今年前两个月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9%,陶瓷产品出口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账面”有增长。2024年,陶瓷工业总产值超过930亿元,增长超9%。今年春节8天假期旅游收入35.02亿元,同比增长16.9%。

“人面”具活力。2024年景德镇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突破6000万人次,同比增长10.3%;入境游人次同比增长103%,入选全国首批240小时过境免签城市。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景德镇市考察时指出,要集聚各方面人才,加强创意设计和研发创新,进一步把陶瓷产业做大做强,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

赓续工匠精神,激发创新力量。今天的景德镇生机勃勃,动能澎湃。

“玩土”的城市变得很“潮”

在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雕塑瓷厂、三宝村等网红景区,不少热门打卡点在工作日都排长队。去景德镇玩泥巴、“淘”瓷器,成了很多都市年轻人的新时尚。

“在景德镇,我感受到传统手工艺正在加快迭代更新,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正推动这个古老城市实现新的雄心。”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的评论,是当下景德镇的真实写照。

深厚的文化资源被重新挖掘进入现代生活。

一名参观者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内游览(2023年4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从500多岁的“岁岁鸭”,到博物馆里的“沉思罗汉”,一件件文化瑰宝被年轻人以诙谐有趣的方式关注、解读。各大社交平台上,探访攻略比比皆是,让古老的景德镇以一种很“潮”的方式进入大众视野。

市场的力量让创意出彩、出圈。

今年春晚,由景德镇数十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同创作的陶瓷“春碗”惊艳亮相。这只“春碗”融青花、粉彩等传统制瓷工艺,和“贴窗花、舞狮、舞龙”等年俗于一体,成为市场热销的新宠。13款衍生品和“1819限量典藏款”热销约6.6万套,订单还在持续增长中,预计全年销售额可达亿元。

观众在景德镇参观创意陶瓷作品(2023年10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每周末有创意集市,每季度有手艺集市,每半年有全球陶艺家的春秋大集,各种凝结着年轻人奇思、巧思的作品,主打一个“不重样”,让这里的市场别样“火”。2024年,运营陶溪川文创街区的景德镇陶邑文化有限公司营业额达9.69亿元。

两名女孩在景德镇陶溪川春秋大集上销售创意瓷器(2023年10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年轻人是创新的主体。

很多年轻人在景德镇聚集,仅在陶溪川登记注册的青年手艺人就有2.86万名,平均年龄在28岁左右。数据显示,常年在此创业的超五成是“90后”。

年轻人在景德镇生活、创业很灵活,也很随性:租房子,有多的房间就开个民宿;捏泥巴捏出作品了,就去市集摆摊;风格成熟了,就搞个工作室……“95后”青年彭勋说:“来这边创业的年轻人,都很有朝气,每天都想着怎么进步。”

打造专业、包容、友好的创业创新环境

有人感慨,如今的景德镇虽是三四线城市,但其“热度”堪比一二线城市。

学生在景德镇陶瓷大学的一处窑炉旁一起创作、讨论(2024年7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据统计,约有6万“景漂”在这里追求艺术或创业,其中大量是年轻人。过去10年人口净流入,大学生占城市人口比例约十分之一。

创业者选择景德镇,与这里的营商环境、创意生态密不可分。

——拥有完备产业链和大量专业人才。

景德镇窑火千年不断,改革开放前,这里曾有十大国营陶瓷厂,创造过“为六亿人民造饭碗”的辉煌。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这些老瓷厂相继解体,大量手工艺人开始创业,瓷都迎来“新生”。

千年景德镇,精华在工匠。景德镇陶瓷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多达10余万,广泛分布在72道主要工序中,接近城区人口的四分之一。完备的产业链以及各类陶瓷集市,为创业提供了理想环境。

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大三的邱江来自云南,仅半个学期就掌握了从拉坯到入窑的全流程。

专业人才的高度集中,还造就了对工艺精益求精的精神品格和制造标准。陶瓷博主高阳说,在景德镇创业,每个环节都能找到高手指点,大家互相切磋,哪怕是新手的处女作也可能遇到知音。“这是对创业者的最好鼓励、最大的吸引力。”

——用制度保护创意的“奇思妙想”。

在手工艺商品市场,抄袭、内卷式的竞争屡见不鲜。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维权难是普遍痛点。景德镇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进行了制度创新。

“这座城市能最大程度激发我的创意,也会精心保护我的成果。”23岁的胡一鸣去年从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绘画专业毕业,创业一年多已拥有自己的工作室,获得7个版权证书。

景德镇是中部地区首个全国版权示范城市,当地在创业手艺人最集中的陶溪川文创街区,设立版权服务中心和快速维权窗口,获“2020中国版权金奖(推广运用奖)”。在陶溪川,至今版权登记数量已超过4万件。

有激发灵感的氛围,也有尊重原创的机制,不“卷”价格“卷”创意。一个个创业者在景德镇由“漂”到“定”,找到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以友好的生活环境吸引年轻人。

“年轻人为什么愿意留在一座城市?”对这个问题,景德镇决策者做过认真调研:一是在此地读过书;二是读书期间就与城市有密切联系;三是毕业后能够很快找到安居之所。

景德镇城镇人口约110万,在校大学生近9万。为留住年轻人,当地设立“景漂人才之家”,制定人才认定、子女就学申请等“景漂”服务清单。

同时,从地方政府、高校到国企都在努力创造机会,把志愿服务、酒店管理等岗位“让”给年轻人,把租金低廉的房子“供”给年轻人。

在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大三学生曹远坤看来,学校提供的长租房很有吸引力。“租房一个月只要三四百元,离陶溪川的市集很近,有人流量,出摊也方便。”曹远坤说。

瓷都的理想与未来

对于景德镇来说,传承不是简单的技艺流传,而是让千年工匠精神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游客在江西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游玩(2024年6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隋尚君 摄

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明清窑作营造技艺长廊,58岁的孙立新手持画笔,不过20秒一幅栩栩如生的哪吒图,就在泥坯上勾勒出来。孙立新13岁随父学艺,40多年与瓷为伴。17岁的女儿孙艺桓,正接过父亲的画笔。

一名游客在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内游览(2023年5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景德镇以创建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抓手,持续完善艺徒制度、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现有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200多人,是全国陶瓷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最多的地市。

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科研人员正运用科技手段修复古陶瓷碎片。在他们手中建成了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借助AI算法复原古瓷碎片,裸眼3D重现“古窑烧造”场景……

工作人员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古陶瓷基因库内工作(2023年5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创新是瓷都独特的基因,守正创新就是要把新科技与老手艺人的精神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说。

推动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是景德镇的核心目标。

3年前,景德镇华迅特种陶瓷有限公司只有一台套设备,用于研究生产陶瓷防护材料;3年后,公司获得多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年产500多吨陶瓷防护材料,成为国内高端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

全力推进日用陶瓷规模化、艺术陶瓷精品化、先进陶瓷高端化,千年陶瓷产业正加快焕新、做大做强。2024年,景德镇全市先进陶瓷规上企业数量增长30.5%,营收增长28.87%。

因瓷而兴,产业向新,景德镇的产业版图也在不断“年轻化”、扩圈:

在景德镇陶溪川玻璃工作室,记者看到经过年轻人的精巧设计,玻璃可以是晶莹璀璨的“玫瑰花”,也可以是巧夺天工的“珊瑚草”……如今的景德镇,全市从无到有聚集近千家玻璃工作室。

集聚航空产业整机生产和材料零部件配套企业100多家,成功进入长三角大飞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航空+”融合发展,低空经济蓄力腾“飞”;布局建设生物制造产业园,2024年精细化工和医药产业营收达520亿元……

一名来自瑞典的陶瓷艺术家(右一)在景德镇与中国同行交流互动(2023年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家文化交流客厅”是景德镇的新目标。

三百六十行,行行飙外语。这是这座中部小城的独特景象。从民警、街边摊主到博物馆馆长、餐厅服务员,这里各行各业都在积极与国际接轨,并不时因“散装英语”登上热搜。

今天的“千年瓷都”已吸引五六十个国家和地区的陶瓷工作者前来。高峰时来自世界各地的“洋景漂”多达5000余人,其中有瑞士艺术家、法国博物馆雇员、意大利贸易商……

一名参观者在2024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上拍照(2024年10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与世界相连,国际人才在这里汇聚,创意灵感在这里迸发,陶瓷技艺在这里迭代;“买全球、卖全球”在这里成为日常,陶瓷产品出口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翻倍增长……

因瓷结缘,不同国籍、不同工艺门类的手艺人汇聚于此,让景德镇成为更加开放的国际化“手工艺之都”。恰如陶瓷的一大魅力在于窑变不确定性带来的惊喜,千年瓷都未来可期充满希望。

文字记者:李兴文、刘江、余贤红

海报设计:李梦帆

统筹:孙闻、郝静、黄博涵、聂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