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余姝满
近日,瑞幸咖啡疑似“大数据杀熟”而陷入舆论风波。有消费者反映,在瑞幸咖啡APP及小程序下单时,出现同款咖啡不同账号价格不同的情况。更扎心的是,会员账号显示价格比非会员账号更贵。
定义“大数据杀熟”存在技术复杂性、价格影响因素多样性等多方面难点,瑞幸是否属于“杀熟”仍需做进一步判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消费者对大数据“杀熟”的反感是鲜明的,抵制态度是坚决的。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分享了类似遭遇,并质疑瑞幸“大数据杀熟”行为。
网购、外卖、线上订票……近年来,“大数据杀熟”时不时在各种消费场景中发生,用户一不小心就“踩坑”。被算法操纵的“杀熟”行为本质上是经营者滥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搞投机钻营这一套。优惠力度“因人而异”、新老用户被“差别对待”、浏览页面“千人千面”……种种“算计”不仅让消费者遭受经济损失,也破坏市场诚信原则以及公平公正。“算计”消费者,看似精明,实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一旦伤害了消费者的信任,由消费者支棱起来的市场热度也会降温,反噬的是品牌、商家和企业。
大数据可以为消费者提供精准服务和个性化体验,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力工具。但当它成为收割消费者的“帮凶”时,问题不可小觑。因此,应加强对大数据应用的监管、提高算法透明度,进一步厘清企业合法营销与不正当“杀熟”行为的界限,让“大数据杀熟”付出应有的法律代价。只有当算法透明与消费者权益得到同等重视,消费者才能安心消费,也才能更好地享受数字经济带来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