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日拂侗寨,黔地春来早。
重檐叠脊的侗族鼓楼矗立在村落中央,平坦的广场连接起蜿蜒曲折的山路;
青砖灰瓦的周逸群故居肃立于中南门古城街巷,鲜红的党旗映照着络绎不绝的足迹。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对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对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红色旧址,要加强系统性保护。
作为多民族聚居大省和中国革命的转折地,铜仁不仅拥有独特的传统村落文化,也是底色鲜明的红色资源集聚地。近年来,铜仁市立足优势,绵绵用力,传统村落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深耕文化沃土,筑牢自信根基。在碧江区中南门古城,明清建筑群与红色旧址相映生辉,这座历史文化街区,已成为展示铜仁文脉的“活态博物馆”。铜仁市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建立包含不可移动文物、传统村落、红色遗址等数字档案库,松桃苗王城、石阡楼上村等9个村寨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通过组建专业苗绣、傩戏传承人队伍,推动12项国家级非遗走进校园,使民族文化在保护中焕发新生。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苗族传统节日“四月八”活动将在苗王城景区举行。多才多艺的苗族同胞们身着盛装,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宾朋置身于载歌载舞、绝技绝艺、民风民俗的欢乐世界。
刀梯耸立、火海滚荡,花鼓敲响、苗歌悠扬……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对现场极具苗族特色的文化活动连连发出惊叹。
“苗王城景区的工作人员和商户大多数都是薅菜村的村民,依托景区的发展,他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薅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田毅介绍,为将游客从苗王城景区分流,带动周边更多群众就业,薅菜村紧扣“一区一园一寨”(中国苗王城风景区、特色田园乡村综合体、田家寨传统古村落)村庄布局,整合各类资金,奋力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村寨、生态文明美丽村寨、乡村旅游示范村寨,有力带动全村群众就业。目前,全村有民宿、农家乐等30余家;提供村民就业30余人,村民人均年增收14000元以上。2023年,薅菜村集体经济纯收入146万元,村民分红87.6万元,人均增收1207.1元。
——创新文明培育,润泽时代新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沙子街道空心李产业基地里,“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将农技培训与移风易俗相结合,带动村民主动简办红白事,节约资金投入产业发展。铜仁市创新推行“一约四会”机制(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打造“文明储蓄所”263个,开展“最美庭院”“好婆媳”等评选。江口县云舍村通过“道德积分制”,使垃圾分类参与率从42%提升至98%,展现乡风文明新气象,获评“全国文明村镇”“中国最美乡村”,成为铜仁市乡风文明建设示范点。
——深化文旅融合,激活发展动能。印江精心策划“梵净西游记·印江有好戏——乡当好耍”文旅主题活动。该活动以“村戏”为媒,在县城搭建群众舞台,将民俗乐器《八音迎春》、非遗花灯小戏《拜年》、土家习俗开财门、歌舞小品《麦克孃孃》等节目搬上舞台,通过乡镇牵头组队,深度挖掘乡村人才,展现印江文旅魅力。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会师纪念馆,VR技术重现红二、六军团会师场景,配套开发的红色研学路线带动周边民宿集群发展。
铜仁市实施“文旅+"战略,推出梵净山非遗展示周、乌江画廊龙舟赛等特色IP,建成朱砂古镇影视基地、思南石林地质公园等融合项目。
玉屏侗族自治县凭借“中国箫笛之乡”的文化品牌,精心策划了“箫笛文化节”,在“箫笛文化节”期间,举办了箫笛制作技艺展示、箫笛音乐会以及箫笛文化论坛等一系列精彩活动。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以“中国土家山歌艺术之乡”为文化标识,深入挖掘土家山歌的文化精髓,塑造了“山歌+旅游”的特色品牌。借助乌江山峡的壮丽景色,举办“乌江山峡·土家歌会”等文化活动。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铜仁,正以文化之笔描绘发展新篇。当下,这座黔东门户城市持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软实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在绿色铜仁现代化建设征程中谱写绚丽篇章。
记者:杨巧丽编辑:何芳二审:石兰值班编委:蒲智总值班:郝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