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窦 皓 孙 超 范昊天
“一米高度”,是孩子们视角的高度。从“一米视角”出发,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是幼有所育的直接体现,有利于为广大儿童茁壮成长营造更好发展环境。为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各地有哪些好经验好做法?成效如何?记者深入浙江杭州、湖南长沙、湖北武汉等地进行了采访。
——编 者
在医院,童趣随处可见——
让孩子快乐就医
在浙江萧山医院儿科病房内,3岁多的忻忻(化名)拉着妈妈的手,沿着过道散步。不用抬头,她就能看见墙上活泼可爱的小狮子彩绘在和她“打招呼”。
与印象中哭闹声不断的医院儿科不同,浙江萧山医院的儿科病房显得安静而温馨:粉色、淡黄色的墙面上,各种卡通图案吸引着小朋友的目光。床和桌子边沿也都特意做成圆角,避免磕碰。
“西瓜阿姨,我来喽!”早上,忻忻来找莫晓蓝护士打针,病房门口的牌子上,贴着一个大西瓜。莫晓蓝说,每天她都会化身孩子们的“水果朋友”。
“来,先做个美甲。小猫咪、小兔子,你挑一个。”为了缓解孩子紧张情绪,莫晓蓝将卡通贴纸贴在忻忻的指甲上。忻忻打完针,又得到鼓励,选了一张葡萄贴纸贴在莫晓蓝的工作牌上。旁边,还有别的小朋友贴的葡萄、橙子和小蜜蜂贴纸。
忻忻说,病房里的医生还准备了小桌板,自己想画画的时候,“西瓜阿姨”会送来纸笔,而她的愿望,是自己的画也可以贴在楼道里的儿童创意作品展示区。那里,有一幅儿童作品画着小动物和鲜花,右下角还有一行小字:“谢谢医生叔叔和护士阿姨治好我的病。”
在医院大儿科主任王蛮蛮看来,建设儿童友好医院的用心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上,更藏在诸多服务细节里。比如,孩子基本由家长带来看病,晚上和节假日时段更为集中,这个时候医院便会投入更多医护力量。
从2022年建设儿童友好医院至今,王蛮蛮亲历了医院的变化:“以前的儿科诊区比较狭小,如今不仅增加了就诊面积,布局也重新调整,能够更好呵护孩子成长的全生命周期。”2024年,医院门诊患者满意度提升至93.37%。
这样的儿童友好医院正越来越多。自2022年入选国家首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名单以来,杭州已打造118家儿童友好医院,实现各县(市、区)全覆盖。
在托育班,呵护专业细心——
培养孩子习惯能力
“小朋友们来洗手,我们吃点心啦。”随着湖南长沙市江山帝景幼儿园托育班主任刘艳鹏的一声呼喊,两岁多的伍易与小伙伴们雀跃着回到教室。
放低身子,目光平视,跟着伍易一路走,能发现这家儿童友好托育园用心不少——课桌椅更低矮,扶手更宽大,墙上贴着哪些孩子分别对什么食物过敏的提示贴,卫生间还有特制的坐便器……“婴幼儿是‘最柔软的人群’,托育服务在疾病预防、膳食配置等方面不能完全照搬幼儿园的配置,必须更加细心。”园长刘颖说。
学士街道学锦社区党总支书记梁岳介绍,江山帝景小区有居民1.3万多户,过去缺乏高质量的托育机构,许多家庭都希望能让3岁以下幼儿入托。居民有需求,幼儿园也有意愿。去年9月,这里开设了托育班,设有60个托位。
刘颖介绍,一个托育班至少配备两名幼教老师、两名保育员,老师不仅需要教师资格证,还要有育婴师证。“办学成本比幼儿园高,但作为普惠服务,托育班收费却不能太高。”湘江新区卫生健康委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处处长易新说,“为满足居民对托育服务的更高要求,必须凝聚各方力量。”
据介绍,长沙市正在建设“15分钟托育服务圈”,每个托位都有建设补贴、运营补贴等,托位总数已达4.37万个。得益于政策支持,江山帝景幼儿园托育班的托育费加伙食费为每月1580元,仅比幼儿园费用高200多元。
在多方考察的基础上,江山帝景幼儿园构建起“生活即教育”的托育理念,着力培养幼儿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我们总结了一批适合托育班孩子的游戏活动,比如给小椅子‘穿衣服’、夹豆子等,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很多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习惯,增强了语言能力。”刘艳鹏说。
在长沙,儿童友好不止于托育。当地提出要以“六岁灵感看城市”,加快推进儿童友好城市试点建设,目前全市共认定62所儿童友好学校、100家儿童友好企事业单位,设立了77个劳动与实践教育基地、200多个母婴关爱室。
在社区,体验多彩活动——
与小伙伴共度幸福童年
走进位于湖北武汉市洪山区张家湾街道农科院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微型种子科普馆,瓜果茄类、水生植物、粮食作物的种子被精心摆放在玻璃盒里,一按按钮,屏幕上便会播放各类种子的科普视频。
“在这里,我们可以学习不同种子的生长习性,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陈义甜小同学说,“我还经常约上小伙伴,到社区的‘一米菜园’里体验耕作的乐趣。”
作为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重要支撑,儿童友好社区关乎孩子们踏出家门的幸福“第一步”。武汉市公布的首批15个儿童友好社区名单中,张家湾街道农科院社区便是其中之一。
“过去,小区存在房屋老旧、道路老化等问题,也缺乏安全的儿童游乐场所。”农科院社区党委书记、妇联主席徐秋思介绍,社区联合共建单位,对社区公共空间和闲置房屋进行改造,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增设儿童图书室、种子博物馆,在周边开辟“一米菜园”等亲子活动区,为儿童提供多样的娱乐和学习场所。
“城里的孩子较少亲近乡野,缺乏机会体验粮食、蔬菜等食物是怎么来的。”家长谭丹感慨,农科院社区有丰富的农业科普资源,亲子可以共学农业知识,体验生活乐趣,感受家门口的家庭教育公益服务。
去年底,农科院社区2024年度兵击运动公益课堂第二期第十次课程收官。小学员李宸峻一次不落,参加了全部课程,在武汉科技大学武术协会大学生志愿者的指导下,已能像模像样地耍出一套帅气的苗刀刀法。“我不仅学到了技法,还锻炼了身体和意志,对传统武术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李宸峻说。
目前,武汉市已认定20个儿童友好社区。武汉市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项目赋能、打造样板,指导全市各社区聚焦“小切口”,从空间营造、服务体系、文化建设、儿童参与等多维度出发,形成一批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不断提升社区儿童的幸福指数。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11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