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南日报】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奉永成 胡盼盼 陈丽斯
微卷的头发、奶白色的职业套装、高跟鞋。4月15日,记者见到益阳市赫山区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总经理彭玲时,很难相信,一身城市白领打扮的她,是整天跟农民打交道的乡村CEO。
彭玲说,她不种地,但能提高土地的“含金量”。
2021年,彭玲放弃长沙城市白领工作回老家益阳市赫山区,担任区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简称“中心”)总经理,成为全区土地管理CEO。4年多时间,经她流转的土地达25万余亩,金额超过3.5亿元,每亩流转均价比原来提高了100多元。
4月15日,益阳市赫山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总经理彭玲(右)为种粮大户张波(左)办理土地流转相关程序。(本文图片均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易昂 摄)
破除细碎化,引来种田“老把式”
4月16日,赫山区泉交河镇来仪湖村种粮大户张波在田里驾驶旋耕机平整水田。
今年43岁的张波已是种田“老把式”。2022年之前,他在长沙流转1000多亩水田,种了10多年的水稻。赫山区是产粮大县(区),有的是上好良田,仅张波所在的来仪湖村就有5000多亩水田,他种田为何要舍近求远?
“主要是土地流转不方便。”张波说,以前,田在农户手里,要流转过来,就要挨家挨户去询问、签合同。就算能流转过来,田也不在一起,这里一块那里一块,机械作业程度不高,生产、管理成本很高,没钱赚。
4月15日,益阳市赫山区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
2021年10月,赫山区在泉交河等乡镇试点农村土地流转数字化改革,成立赫山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聘请有网络平台管理经验,又懂土地流转程序的彭玲回乡担任总经理,探索破解农村土地流转细碎化难题。
在政府支持下,彭玲带领团队以整村为单元,按照村民自愿原则,将土地进行数字化登记,流转到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再经中心统筹,分项目包装推荐、挂网招标,租赁给经营主体或种粮大户。
“在手机上就能完成土地流转程序。”张波说,2022年,他得知这一消息后,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登录中心网站,选定了村里的300多亩水田,以每亩450元的报价,在网上填报材料,缴纳相关费用后,线下签订合同,300多亩水田就流转到了他的手上。
4月15日,益阳市赫山区泉交河镇来仪湖村种粮大户张波在田里驾驶旋耕机平整水田。
张波打开手机,他流转的300多亩地一屏尽显。“你看,田都在集中在一起,方便机械作业,我一个人就能种好。”张波说。
破解了土地流转细碎化难题,不仅像张波这样的种粮大户回村发展,还引得外地种粮大户也“有凤来仪”。
2022年下半年,江苏盐城种粮大户缪为胜在网上看到赫山区挂了很多成片的土地项目后,立即在网上选地,最终拍下1000多亩土地,当年12月就在赫山开展“麦、稻”轮种,大获丰收。2024年,他将种植面积扩大到2000亩,今年他再次扩大面积,在赫山区流转了3000多亩土地,种植小麦和水稻。
4月15日,益阳市赫山区泉交河镇来仪湖村高标准农田。
提高“含金量”,农户、大户双赢
4月16日,彭玲来到来仪湖村查看田地平整情况,村民不时过来跟她打招呼。来仪湖村村民曹杏春拉住彭玲说起了“悄悄话”:“去年我自己种的一块小田,今年也交给村里请你们帮我打理。”
当被问到为何对彭玲这么信任时,曹杏春算了一笔账:以前,一亩水田流转出去,只有400元左右,还要一丘一丘地跟大户签合同,如果当年收成不好,租金还要欠账。现在,中心统一流转,不管几块地,一个合同搞定,同样的田流转租金每亩每年还多了200余元。
与现在的充分信任相比,中心刚成立时,却是另一番情景。“农户不接受我们,以为我们要收他们的地,来赚他们的钱。”彭玲回忆,当时吃了很多“闭门羹”,受了不少委屈。
4月15日,益阳市赫山区泉交河镇来仪湖村高标准示范田田埂上彭玲(右)和张波(左)交流早稻移栽情况。
万事开头难。2022年1月份,中心首笔土地流转交易成功,虽然只有100亩地,但每亩的流转租金却从原来的300多元涨到了400多元。彭玲直言,租金上涨的秘诀是数字化集中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生产。
以前赫山区农村土地承包采取“肥瘦搭配”的分田方式,好处是公平,弊端也显而易见。形成了大量细碎分散、大小不均的“巴掌田”“补丁田”,不利于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生产,从而导致土地流转提不起价。该区新林村种粮大户郑英桃曾挨个找村民流转了400多亩地,签了79份合同,东一块西一块,最小的一块地只有0.4亩。
4月15日,益阳市赫山区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
采取土地数字化登记和规模化运营土地流转,将原来在村民手中的一块块“小田”,交由村集体统一管理,村民保留土地底数,根据底数拿租金,田地交由中心统一打理,平整成“大田”,统一挂网招租,由之前的“零售”,变成整村“批发”。不仅消除了“巴掌田”“补丁田”,原来的“瘦田”也提高了身价。
此举不仅农户收益,种粮大户也跟着受益。郑英桃如今流转1600亩地,虽然土地流转租金每亩贵了200元,但采用机械化耕种,跟以前400亩地的管理成本差不多,每亩收成还提高了10%。
本文来自【湖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